概念一:儿童的“热气”首先是一种生理状态
许多家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内热”,其实对于小儿来说,“内热”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中国的传统医学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其阳气当发,生机蓬勃,与体内属阴的物质相比,处于相对优势,其身体状况表现为“热”;现代医学认为儿童是不断生长发育的个体,相对于成人其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行为更加活跃,表现为基础体温更高,汗腺分泌更旺盛,另一方面,因为生长的需要,婴幼儿相比成人必须通过饮食摄入更高的热量和蛋白质(以单位体重计算),而这个过程也会散发出更多的热量。所以儿童“热气”是与儿童的生长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身体内部的“热气”,孩子就不能长大,如果刻意用“寒凉”的药物打压的“热气”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实际上,经常饮用“凉茶”的孩子不论是身高和体制都会逊色于不饮用“凉茶”的孩子。(南方人个子比较矮,是跟从小饮用凉茶有莫大关系的)。
概念二:奶粉引起“内热”对么?
因为奶粉的制造过程需要经过加热,干燥,家长们普遍认为奶粉是一种热气的食物,那么奶粉真的很热气吗?下面分析一下家长普遍认为是奶粉热气所致的表现:
1、 面部湿疹,又称奶癣,许多以牛奶粉喂养的婴儿,在一个月大的时候会在面部皮肤出现或多或少的红疹,这其实是牛奶蛋白过敏(或者叫做异体蛋白过敏)的表现,这些孩子如果进食鲜牛奶的话,湿疹会更加严重,所以奶癣并非热气的表现,有趣的是有些孩子服用凉性中药如七星茶之类湿疹会减轻,这是因为凉性的中药通常有轻度腹泻的作用,可以使食物中蛋白质的吸收减少——当然同时对孩子的营养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种食疗方法在兵法上有云:“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且只治标不治本。
解决方法:人乳的蛋白颗粒是牛奶的六分之一,是羊奶的三分之一。肠胃功能尚未健全的宝宝,第一推荐的还是母乳;其次根据宝宝的生理发育情况,可以选择分子链比较细腻的羊奶配方奶粉;最后,异体蛋白过敏严重的孩子可以考虑转换氨基酸配方(蛋白质大分子链分解成氨基酸和多肽小分子,这就是氨基酸奶粉的来历)
2、 大便次数减少,随着孩子长大(满月后),对奶粉的吸收率会增高,同时肛门括约肌更有力,常常两三天才有一次排便,但大便的形状还是柔软的,并非异常,无需处理。
解决方法:成人男性给宝宝顺时针揉肚子,每天100下,以增加其肠胃蠕动和吸收率。
3、 便秘:部分进食奶粉的孩子确实会出现便秘(大便干燥硬结),通常是在更换第二或第三阶段配方奶粉后,这是因为这些配方中的蛋白质尤其是酪蛋白的含量会提高——消化吸收率降低,乳糖(有通便作用)的含量会减少,对于这些孩子可以推迟更换配方;需要指出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添加辅食,辅食亦是造成婴儿便秘的常见原因。
解决方法:在2的基础上,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青菜(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注意观察宝宝大便以确定摄入多少。
4、眼分泌物多,因为部分婴儿的鼻泪管不通畅,眼睛的分泌物及灰尘不能及时冲洗,会出现泪眼汪汪、眼屎多的现象,
解决方法:如婴儿泪腺不通可先行按摩和眼药水冲洗,必要时去眼科做一个疏通泪管的小手术。大一些的宝宝,偶尔出现此现象,配合夜睡不宁、翻来覆去、撅着屁股睡觉,就有可能是心火肝热的原因了。家长可以给宝宝吃一些滋阴去火的食物,例如藕粉、百合、莲子、芹菜、火龙果等。
概念三:内热产生的原因
北方春秋干燥多风、南方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冬季室内温度高通风差,利于各种细菌滋生,加上过去公共卫生状况很差,在户外从事体力劳动(活动)的人群常常出现各种细菌感染,表现为发热、咽痛、疖肿等病症,这也是现代宝宝产生“内热”现象的缘由,相应的民间有经常服用清热苦寒类中草药预防感染的习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凉茶文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内热”的成因与过去有了极大的差异,而且“热气”现象不再限于南方,出现了北移的状况,甚至南方的传统凉茶也出现在北方的街头与餐桌。
虽然同样是咽痛、眼痛、便秘等表现,现代“内热”的成因与传统的“内热”有明显的差异,分析如下:
一、饮食的差异,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是以谷物为主,淀粉比例高,蛋白质和脂肪比例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餐桌上的肉类和油脂大幅度提高,许多家长热衷于给予宝宝高热量、高蛋白的西方饮食结构,随之而来的是热量的增加和特殊动力学效应的增加。(这是为什么不建议家长们给予宝宝欧系配方奶粉的缘故)
二、活动方式的改变,现代的家庭更注重儿童文化、艺术、智能方面的培养,同时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儿童在户外疯跑、自由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当然每日热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三、环境的差异,对于城市人口,现在长期在户外暴晒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相反不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公共设施及交通工具,空调设备已经广泛使用,在给人们提供更舒适感觉的同时,也造成了通风换气不足和空气干燥,于是会出现口咽、眼鼻干燥疼痛不适等类似于过去“热气”的表现,而且也不限于南方地区;另外空调的使用使孩子们出汗减少,而出汗正是人体排除多余的代谢产物和热量调节自身平衡的重要手段。
综合以上因素,现代孩子“内热”的成因是由于高热量、高蛋白食物摄入较多而运动不足,人体处于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状态,多余的热量通过五官、皮肤、肠道、泌尿道等散发,出现“红、肿、热、痛”等“热气”表现,对应的手段就是增加运动量,尤其是进食油炸食物或大量肉类后半小时要让孩子及时运动,以户外运动为宜,但避免暴晒,时间要半小时以上,还要补充充足水分,并使之充分出汗。另外,有些孩子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或经常生病,体能较弱,服用药性寒凉的物质会使体质更弱,这些孩子不宜饮用苦寒类的凉茶。

